民法典法律知识

哪些民事法律行为不得附条件

2021-01-28 15:16
找法网官方整理
导读:
法律有规定,当当事人双方约定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时,如果是违背社会功德的,比如婚姻行为,当事人约定的条件,有损另一方的合法权益或者有强迫其履行的行为,则不得附条件履行。那么哪些民事法律行为不得附条件,以下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一一解答。
哪些民事法律行为不得附条件

  一、哪些民事法律行为不得附条件

  不得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

  1、依性质不得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通常为依性质必须及时确定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如票据背书行为。

  2、附条件则违背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主要是与人身或者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58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二、民事法律行为所附要求的条件

  所谓的条件是指将来发生的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不确定的bai事实。附有条件的行为称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从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中,也可以看出区分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实益。条件是意思表示的一个部分,它有如下特征:

  1、条件是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的一个组成部分。条件存在于所附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之中,并且构成该意思表示的一部分。而不是说先有一个不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存在,然后再给它加上一个什么条件。

  2、条件决定民事法律行为固有效力的发生、存续或者消灭。

  3、条件是将来的、不确定的、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实,具有未来性和或然性。

  4、必须是合法事实,具有合法性。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侵害他人权利为目的的事实,不能作为条件。

  三、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条件约束

  条件作为意思表示的组成部分,当然地具有意思表示的效力,对于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1、附延缓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成就时,就会使当事人一方取得权利,而他方则负担义务;在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条件成就时,就会使当事人一方丧失权利,他方则解除义务或者回复权利。

  2、条件拟制效力。当事人负有必须顺应条件的自然发展而不是加以不正当地干预的义务,亦即不作为义务。如果当事人违背此项义务,恶意促成或者阻止作为条件的事实发生,法律就要加以干预,拟制条件成就或不成就的效力。当事人恶意促成条件实现的,视为条件不实现;恶意阻止条件实现的,视为条件已经实现。

       以上就是找法网小编整理的哪些民事法律行为不得附条件的相关内容,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当事人自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及时告知对方当时人撤回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并告知对方不得附有损权益的条件。如果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欢迎上找法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在线律师会为您进行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文章内容提及知识不够全面,如情况复杂请尽快咨询律师。
展开全文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