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书详情

谢**等与杨**等共有权确认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审理经过

上诉人谢**、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因共有权确认纠纷一案,不服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2014)西*初字第14544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2014年6月,谢**、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共同起诉至原审法院称:被继承人杨**、杨**夫妇共育有3子,即杨**、杨**及杨**。杨**与谢**系夫妻关系,两人共育有5子女,即杨**、杨**、杨**、杨**及杨**;杨**与李**夫妻关系,两人共育有子女6人,即杨**、杨**、杨**、杨**、杨**、杨**;杨**与李**系夫妻关系,两人共育有5子女,即杨**、杨**、杨**、杨*、杨**。1954年12月15日,杨**、杨**夫妇与3子签订分家协议,确认位于北京市西**坑胡同20号(现为苇坑胡同9号)房产归杨**夫妇所有,兄弟3人无论何人在苇坑胡同盖房,许*不许拆。协议签订后,杨**一家即搬至煤铺居住,杨**夫妇、杨**一家及杨**一家仍在苇坑胡同9号居住。后杨**夫妇、杨**夫妇、杨**夫妇及杨**先后去世。2013年5月30日,杨**接到北京市西城**什刹海房管所(以下简称房管所)发出的《危险自住房通知书》,该通知书载明涉案房屋产权人为李**。后杨**、杨**、杨*将杨**诉至法院,要求杨**拆除西**坑胡同9号1号房上的建筑物,我们才得知杨**、杨**、杨*已于2006年12月28日取得北京市西**坑胡同9号院内南房6间(以下简称涉案房屋)的产权证。我们认为,杨**、杨**、杨*擅自将未经分割的遗产登记在自己名下的行为,侵犯了我们的财产权益,故请求法院确认涉案房屋为双方共有。

一审被告辩称

杨**、杨**、杨**、杨*、杨**辩称:我们的父母是杨**、李**。解放前,我们父亲杨**来到北京打短工生活,有了一些积蓄后便开了家煤铺,于1951年5月购买了冯姓的原北京**苇坑20号南部,现涉案房屋。买房后,杨**、杨**从河北定县老家来京投靠,我们父亲便将两人安置在上述房屋居住,并用自己开煤铺挣的钱先后买了两挂大车由其弟弟使用养家。涉案房屋产权登记在我们父亲名下,是我们父母婚后取得的共同财产。文革期间我们父母将该房交公,1983年落实房屋政策,该房产权仍发还在我们父亲名下。《文革产原产权人或其亲属信息查询回复》足以证明涉案房屋原产权人是我们父亲,该房屋不是杨**夫妇购买的房屋,我们也不是继承了杨**、杨**的遗产。我们通过继承的方式取得涉案房屋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谢**等人提交的《分家单》是虚假的,分家单中的杨**、杨**、杨**并非杨**、杨**、杨**,该3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杨**名字中的“贵”不是“桂”,且没有我们父亲的签字。另外,1983年落实私房政策,涉案房屋产权发还给我们的父亲杨**,至今已30余年,谢**、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起诉早已过了诉讼时效。故请法院驳回其诉讼请求。

一审法院认为

原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我国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本案中涉案房屋于1984年7月发还产权至杨**名下,至谢**、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起诉已近30年,超过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最长诉讼时效。另外,根据庭审中查明的事实,涉案房屋于1951年5月即登记在杨**名下,八十年代发还产权亦登记在杨**名下。谢**、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提交的分家单无杨**的签名,其亦未提供其他证据证实分家单的真实性,故其诉讼请求,法院应予以驳回。据此,原审法院于2015年10月判决:驳回谢**、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的诉讼请求。

上诉人诉称

判决后,谢**、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均不服,共同向本院提起上诉,称:原审判决程序违法,遗漏重要当事人,且在我们已经提供分家单原件的情况下仍确定由我们证明该分家单的真实性属举证责任分配错误;原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不存在时效问题,故请求撤销原判,依法改判。杨**、杨**、杨**、杨*、杨**同意原判。

本院查明

经审理查明:杨**与杨**系夫妻关系,杨**、杨**、杨**系其二人之子。杨**于1981年6月6日死亡,杨**于1974年5月5日死亡。杨**与李**系夫妻关系,两人共育有子女5人,即杨**、杨**、杨**、杨*、杨**。杨**于1983年12月15日死亡,李**于2001年12月20日死亡。杨**与李**夫妻关系,两人共育有子女6人,即杨**、杨**、杨**、杨**、杨**、杨**。杨**于2003年6月30日死亡,李**于2009年3月25日死亡。杨**与谢**夫妻关系,两人共育有子女5人,即杨**、杨**、杨**、杨**、杨**。杨**于2009年12月16日死亡。

涉案房屋原产权人为杨**,产权登记时间为1951年5月。文革期间,该房曾由房管局公管。1984年7月,上述房屋产权发还在杨**名下,产权来源为文革产发还。1985年1月,李**、杨**继承上述房屋,两人各占1/2份额。李**死亡后,上述房屋中李**所有的份额由杨**、杨*继承。2006年12月28日,上述房屋登记在杨**、杨**、杨*名下,其中杨**占1/2份额,杨**、杨*各占1/4份额。

原审法院审理中,双方曾称听说杨**与杨**还育有2女,但均不能提供姓名、联系方式以及查询线索。谢奎花、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提交《分家单》,欲证明杨**、杨**分家情况,确认涉案房屋为杨**夫妇所有。《分家单》主要内容为:“立分家单人杨**因不愿管理家务,同子桂*、德、树三人商酌同意,并有王**、华、杨**等中人,按所有北京财产苇坑胡同二十号房产一所归杨**夫妇二人外,每月由桂*、德、树三人每人每月伍万元作为父母零用。煤铺一座、大车两辆,杨**分得福兴煤铺壹座,全部家具、所有煤及现款等共合人民币柒佰伍拾贰万贰仟元,桂树应分大车一辆,桂*应分大车一辆,由桂树补助桂德壹佰捌拾肆万元,再补助桂*拾陆万元,补助之款分为两期,正月十五日付壹佰万元,贰月十五付壹佰万元。桂树、桂*每月各出房租伍万元,水电费均摊。桂树、桂*搬家期限不得超过四个月,兄弟三人无论何人在苇坑胡同盖房时,许*不许拆。以上系同中人言明,各无反悔,从此各立门户,各不相扰,空口无凭,立分家单三,各执壹为证。附注:父母年老不能劳动时由兄弟三人轮流侍奉。公元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立分家单人:杨**、德、树中证人:王**、华杨**代笔人:杨作祥”。杨**、杨**、杨**、杨*、杨**对上述《分家单》的真实性不予认可,认为涉案房屋系杨**购买,文中房屋来源记载有误,文中的杨**不清楚是谁,杨**名字中的“贵”不是“桂”,对杨**、德、树签名的真实性不认可,且没有盖人名章,没有按手印。

本院认为

本院审理中,上诉人虽坚持认为杨贵德作为杨**的长子代办购房事宜及产权发还事宜时将涉案房屋擅自登记在自己名下;涉案房屋系用杨**老家占地给杨**的补偿款购卖,但没有就其主张提供新的证据。

上述事实,有双方当事人陈述、定兴县公安局天宫寺派出所、定兴县**村民委员会证明、北京市公安局新街口派出所证明信、定兴县李郁庄乡卫生院诊断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2013)西民初字第19243号民事判决书、北京**房管局信息查询回复材料、房屋所有权证、北京**房管局房屋档案资料、《分家单》等证据材料在案佐证。

本院认为:当人事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涉案房屋自1951年就登记在杨**名下,而1984年落实私房政策时,该房产权仍登记在杨**名下。现谢奎花、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仅凭无杨**签名落款日期为1954年12月15日的《分家单》,尚不足以推翻上述相关部门颁发的产权登记证书的效力。谢奎花、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认为其提供了《分家单》就完成了举证责任,显然是对法律的误读,其以此为由认为原审法院确定举证责任错误,没有道理,本院不予支持。法律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谢奎花、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以涉案房屋应该属于其祖父母所有,其由此与杨**、杨**、杨**、杨*、杨**对涉案房屋享有共有权。但其祖父母去世后,1984年7月落实私房政策涉案房屋被发还,产权即被登记在杨**名下,此时至谢奎花、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起诉本案已近30年,超过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最长诉讼时效,其诉讼请求不能得到支持。综上,原审法院在现有证据情况下所作判决并无不当,本院予以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本院判决如下:

二审裁判结果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审案件受理费17886元,由谢**、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共同负担(已交纳8943元,余款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7内交纳);二审案件受理费17886元,由谢**、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杨**共同负担(已交纳)。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裁判日期

二〇一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相关文章